【人文讲坛】第249期: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怎么做? 希望、挑战和未来

时间:2023-07-26作者:宣传中心文章来源:人文学院浏览:1410

(宣传中心记者团记者马嘉卓、高蕊报道)7月24日晚7时30分,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官网人文讲坛“田野与理论反思”暑期系列讲座第四场在腾讯会议平台如期。本次会议由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官网李昕茹讲师主持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候选人卢婉琳受邀主讲,黑龙江大学教授唐戈与云南大学副教授苏敏担任与谈人。

卢婉琳(Mia),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University of London)人类学博士候选人、食物人类学硕士、饮食研究中心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伦敦新一代华人移民的饮食变迁问题,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食物农业系统、移民、跨国主义、现代性和中国研究几个方面。在伦敦为期12 个月的实地考察中,她探索了移民、技术经济改革等因素对鼓励新的饮食习惯的作用和意义,该研究食物的视角切入,记录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一代海外华人的生活面貌。此前,她曾在有关生态农业的社会企业及中国第一家农业及食物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工作。业余时间,她也是食物相关媒体的供稿人。

首先,卢婉琳介绍了自己的相关博士研究,她认为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是一种较新的定性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不仅继承了后现代思潮,还回应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者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困境。这种写作方式鼓励研究者把研究课题中的个体故事和经验正在进行的项目相融合,以此来理解解释文化同时,自我民族志这种研究方法还鼓励研究者使用“唤醒性”故事的形式揭发自我的脆弱、情绪、身体和精神,以此产出令人回味的故事,这也弥补了民族志研究中缺失个人伦理道德赋予关注的部分,在寻求读者将自身引出对话的同时,善于引起人们的同理心,以此促成社会人文观念融合。

接着,卢婉琳基于在伦敦新一代移民中开展的12个月的田野调查,反思并展望了自我民族志在实践操作中的希望挑战。例如:自我民族志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者?自我民族志怎样在这种希望和挑战的拉锯中,为人类学研究生成更多角度的对话怎样为人类学的知识生产提供新的内容?卢婉琳表示,自我民族志作为一种具有批判性的性研究方法,不断地引导人们个体文化中的权利不对称进行反思,以保证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社会能够持续稳定运转。

讲座结束后,卢婉琳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学术上的深刻交流针对自我民族志等问题,卢婉琳分享了她的经验与看法,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